查看原文
其他

烙印丨彭小莲:晚上八九点钟的月亮

​彭小莲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彭小莲


 彭小莲(1953年~2019年),曾在江西插队9年。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作品在国内外获得多项嘉奖,代表作品有《女人的故事》《上海纪事》《假装没感觉》《美丽上海》《上海伦巴》《我坚强的小船》《请你记住我》等,其中《上海纪事》曾获华表奖最佳故事片,《美丽上海》获第24届金鸡奖最佳导演。


原题

晚上八九点钟的月亮




作者:彭小莲

少年时代的彭小莲 

我成长在运动连着运动,阶级斗争不断的年代里。家庭出身的成份不好,红太阳就天天照耀在头上,从来也没有落下去的瞬间,所以每时每刻感觉到的是一份灼热以及被光环刺得晃眼的苦恼。我们不说话,就在那样昏昏沉沉的日子里活着。很多很多年以后,有一个法国朋友跟我说:“如果我度过像你那样的童年和青年时代,我就去自杀。” 

我对她笑笑,既不惊讶也不认同。这实在不过是说说而已,真的生活在那个时候,人的本能和对生命的渴望,是很难让任何人下定决心去死的。特别是周围,还是有很多年轻人有一份幸福感,不知不觉中你会被感染,你会产生羡慕,找不出其他迹象来说明自己为什么活得那么糟糕的原因时,你更是本能地希望去改变什么,目的就是为了能让生活变得好一点。当他们被毛泽东称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的时候,你实在会不由自主地想去沾点光。至少我是这样,因为我还是不肯承认自己是社会的“渣滓”。 

但是,一个回头,从别人身上看见的是自己的影子,认出我们这些出身不好的人拥挤在生活的黑暗中,从亮处往暗处看时,什么都看不清楚。于是我们几乎忘记了自己的名字,习惯地被人家直呼为“黑五类子女”。这个时候,我对于社会,感受到的便只有憎恨和唾弃。只有到今天,我终于从红彤彤的时代走出来的时候,才刚刚敢于和八九点钟的太阳做一次比较,我才敢于给自己一个比较“小资”的称呼,就称它为晚上的“月亮”吧。 

但是,月亮在黑暗中升起来的时候,我又有点害怕回忆过去,不是因为那时候的苦难太深,是在生命走过了一大半的时候,还在诉说那些辛酸、痛苦的往事的时候,怕有一份顾影自怜的样子。特别是和父母的朋友接触以后,和那些在监狱里关押了二十多年的老人谈话以后,我突然觉得,我们的这些苦难已经不足以启齿了。 

1953年,彭柏山抱着女儿彭小莲

贾植芳教授跟我说了一个故事: 

1979年的时候,他刚从监狱里出来。借了复旦大学一个工人的军大衣去北京开会。正是这个时候,他的嫂子(李大钊的女儿李新华)去世了。他和哥哥一起为嫂子去买骨灰盒,工作人员走来汇报说:“最贵的是120块钱,另外就是80块钱的。” 

他哥哥说:“就买最贵的吧,买一个120元的。” 

那个人说:“不行,只有部级干部才能买那个。李新华同志是个处级干部,只能买80块钱的。” 

当时,他哥哥听了非常难过,痛苦地说:“那就只能买80块钱的了。” 

贾植芳教授跟他哥哥讲:“不要难过了。我死了,3块钱的都没有人卖给我。” 

他哥哥的脸马上板了起来:“你改造了20多年,头上还戴着帽子,讲话还是这么随便。这是什么地方,这是北京!” 

听到这里,我实在忍不住放声大笑,那肆无忌惮的笑声没有改变贾先生的口气,他继续不动声色地跟我说:“实际情况就是这样,活着有等级,死了还有等级。” 

这时候我听到了黑色幽默以外的东西,这是一个提示,提示我怎样去重新认识我们过去的生活。 

童年的彭小莲

“黑五类”在昨天作为一种特别等级的阶层,视为阶下囚的日子已经被现代人遗忘了。用林贤治先生的话说,这是一个被忘却的群体。即使我努力去“忆苦思甜”,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因为过去和现在都由不得我们任何人把握和左右的,甚至连忘却都变得那么自然。无论我多么真诚地跟现在的年轻人讲述,他们也严肃不起来,也感受不到那个时代的恐惧和害怕。常常是我自己被弄糊涂了,是我表达不清,还是当时我真有那么痛苦?似乎我在编故事,越说越像假的,因为我说话的时候态度过于认真。

所有朋友回忆我过去的样子,就是那个散漫和无所羁绊的一个人,我对自己的出身一点都不自卑。我真的有那么潇洒?其实,夜晚的月亮,将很多事实掩藏在黑暗之中。作为一个人,我即使已经谈不上什么自尊心的话,至少有那么一份虚荣心,我也渴望体面地活下去的,我总想给自己保留最后一点体面。于是在被人家耻笑、唾弃够了以后,我努力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也许是因为我太在乎了。

只记得,当我在农村插队的时候,看着一个一个人先后离开生产队,大家都在改变自己的命运时,我还留在村子里原地不动。周围的人没有因为我留在那里而赞美我,更没有人同情我;而是从中悟出我的“问题”。那是什么问题?谁都不用多说,已经看出我就像村子地主富农的子女一样糟糕。就这样,我在农村呆了整整九年。 

彭柏山家人合影,彭小莲(右1)


看见大家都走完的时候,我连沮丧的愿望都不想有,我知道沮丧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只有认命,只有在太阳重新升起来的时候,努力地活下去。每天晚上,入睡的时候,我会给自己一个假设的成就感,那就是我终于又战胜了一天。最后,当集体户的人都走完的时候,我没有参与那些送行或者告别的队伍,我跑得远远的,我把自己置身于人群之外,赶了五里路,到大队部买煤油去了。我努力把自己处理得“随意”一些。 

那时候起,我越来越感觉到命运是由不得自己把握的。家庭出身一栏里,我们填上的东西,就像是法院里的判决书,可以将人死死地钉在十字架上,没有改变的余地。于是,我必须跟自己说,宿命是一个善良的精神寄托!真的,靠着它,我度过了那些无奈的年代。它让我做了一件至今都感觉到非常好的事情,就是我从来没有对我的父母有过任何抱怨。尽管我根本不了解他们,父亲被打成胡风反革命分子的时候,我只有22个月。

从来没有一个人向我解释这里面的悬念,也没有人敢于去思考这个运动的真实目的,更没有人能够凭良心站出来说一句公道话。我不对父母发问,我不怀疑他们,我坚定地跟随着宿命的意识往前走。

插队时代的彭小莲


只是多少年以后,我才明白,这种命运的不合理也不是什么特别奇怪的现象,只要一个国家没有实现法治的时候,这种现象时时刻刻都会重演。即使在法国,在资产阶级革命那么早就发生的国家,当大革命开始的时候,我们在雨果的《1793年》里,读到的是一群一群的贵族被送上断头台,而他们的子女和家属,谁也无法幸免降临到他们头上的苦难;当斯大林的“大清洗”开始的时候,同样的灾难落在这些“反革命”家属身上;后来,希特勒上台了,犹太人的后代干脆就直接和父母一起被送进了焚尸房。再到后来,到了“史无前例”的文革这么大规模的集体性的灾难落到我们身上,也就变得不足为奇了。 

但是,让人无法解释的是,我们是处在和平时期,我们的灾难却延续了那么长的时间,是我们自己人在给我们同一个民族的人制造毁灭,你全无防范。突然,红色恐怖就降临了,有人走到你的面前,无理地让你低下头,不明确地暗示你,从此你就是被欺压被制裁的劣等人种类。现在重新理解那时候的处境,显现给我的是一份黑暗,而这份黑暗在消失以后,留给我们的是一份荒谬。就像贾植芳先生讲的故事,有那么一点滑稽,又觉得有那么一份可笑,但是,笑着笑着就觉得什么地方不对了,笑不出来了。于是,我们就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状态。 

1980年代彭小莲与谢晋导演


表面上,这黑色幽默有那么一点不正经,但是不感觉到这些荒谬的时候,正经就会显得更加可笑。记得小时候,我没有朋友,特别是到了文革的时候,谁都不理睬我。因为我的“成分”好像不入“流”。地富反坏右的子女,觉得就是我的父母整治了他们,所以我吃苦是一种报应,他们与我的矛盾是水火不相容的;资本家的孩子认为,我是“土八路”的后代,不是他们阶级队伍能容纳的人;而干部子女也蔑视我,因为我父亲是1955年就出了问题,轮不上我是“走资派”的后代,级别太低!

就这样,我夹生在这些“黑五类子女”中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朋友。等级如此森严,人人都被清楚地划分在三六九等不同的阶级,即便是“黑五类的子女”,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一如走进了地狱,当了死灵魂,依然需要重新划分。

我想,在昨天,这个糟糕的家庭出身没有给我带来幸福,在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噩梦以后,我是属于幸运的那一类,我存活下来了,并且没有被彻底地毁灭。恐惧,一直在后面逼迫着我们这些可怜虫,让我拼命地去追赶明天,但是就是弄不清楚明天意味着什么,还会是什么样子,总有一种愚蠢的认识:明天会比今天好。实在是因为我们在常规里看不到希望,而伟大的“语录”只让我们的生活陷入更加地混乱和晦涩。我们不断地高呼着“万岁”,同时我们已经不相信这个世界了,我们偏离自己祖先的传统文化越来越远。 

彭小莲与母亲


整个社会就这样被摧残了,传统文化被割裂了,然后就是社会的道德没有了。而我们这些人,在经历了长期的噩梦以后,心态被搞坏了。一个一个完整的个体被腐蚀,我们的自尊心丧失殆尽,对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公民认识都不给予我们理解的权力,我们没有选择地降临到这个世界,我们没有选择地接受厄运的出现,我们更没有选择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大概是我们“黑五类子女”最深的悲哀。 

现在这个群体消失了,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生命不必再为少数“伟人”铺路,实际上作为铺路石的时间和作用已经是太久了。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价值,丧失得也太多了。可是,丧失和伤害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这之后,还有多少人可以重新站立起来?不仅是因为精神力量的问题,而是时间的问题,生命就在这“长期的你死我活的斗争中”被夺去,被毁灭。

过去了就意味着无法再找寻回来。只是希望这些惨重的代价,能够换取我们今天对社会的认识,让我们平等地活着,不要将社会等级划分明确,一旦人的头脑中有了等级思想,而以等级来思维的话,只会巩固社会中不平等的东西。我们作为独立的一个人的价值也会再一次丧失殆尽。 

晚上的月亮该渐渐地落下去了。


(本文摘自林贤治主编《烙印——“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集体记忆》,花城出版社2010年出版)


彭小莲专列

我带着一份满满的爱上路了

彭小莲:我的父亲彭柏山

彭小莲:父亲出事以后,
那些黑暗的日子里
爸爸妈妈的岁月就这样结束了
彭小莲:导演史蜀君,告别的尊严
《武训传》, 迟到61年的平反
彭小莲:我走进了胡风分子圈

他高尚如炬,点燃一片光亮

彭小莲:书斋外的学者,
贾植芳先生是我们人生的坐标
庄稼婴:怀念彭小莲,活出自己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给老编续杯咖啡
请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出身的烙印

温大勇:关于“出身”的记忆,

家庭成分撕裂的中学同学

葛剑雄:从"学生政审"看政治运动无情

王智娜:大地深雪,埋葬了太多无辜

蒋海新:杜鹃啼血子归鸣

杨魁元:你还记得当年的家庭成分吗?
 冯印谱:"黑五类分子"生存状况一瞥
董小军:他为"黑五类"子女
争得平等的高考权利

陈永济:中学里的阶级斗争
王友琴:15岁女同学在学校死于非命
王友琴:她的名字叫关雅琴

1968年1月遇罗克被捕入狱

张承志:纪念遇罗克,

他的故事挟带着血腥

刘心武:遇罗克一家的故事

赵永智:“文革”前老知青,
出身原罪下的灵肉煎熬
李云斌:家庭出身地主,
求学之路艰辛屈辱
王宗禹:村里的那些黑五类"贱民"们
冯印谱:一个黑五类子女的大学梦
俞京:我的松江缘,
一个“右派”子弟的运动史
李其容:右派爹给右派舅画张画
何蜀:少年宫画梦录,
一个右派子弟的悲欢岁月
郑晶星:“强奸犯”之死,
昏黄路灯下的罪恶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

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

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